当前位置: 首页 > 观后感 查看格言:《天堂:信仰》经典观后感集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天堂:信仰》经典观后感集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天堂:信仰》经典观后感集

《天堂:信仰》是一部由尤里西·塞德尔执导,玛利亚·霍夫斯塔尔 / 纳比勒·萨利赫 / 娜塔莉亚·巴拉诺娃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堂:信仰》观后感(一):不算影评,一点记录

观影于浙江美术馆周末主题(女性电影)放映活动,观影体验不是太好,影片也比较压抑。但素!影片结束后有专家简析和观众互动,让这个下午的价值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对艺术电影有了一点认识,让我产生了兴趣。现场观众的解读让人自愧不如。很多时候,我看到的只是表面,对于深层的,导演想要表达的、希望观众得到的,影片存在的种种可能……现在的我全都接收不到。有的人认真看了;有的人努力在看,避免打瞌睡;有的人看得很激动,产生了共情和头脑风暴;还有的人睡觉、刷手机、谈恋爱……同一场电影,人们共处一室,微妙的一百多分钟,发生了太多,又什么都没发生,不过是一场电影,关于信仰,关于宗教。这真是个永恒的话题。

《天堂:信仰》观后感(二):浅谈一点信仰的东西,不敢展开来说

这是天堂三部曲的第二部,这个系列的第一部《爱》是两个多月前看的,而且我还给第一部写了一篇自我感觉良好的影评,令人遗憾的是,那个帖子不算成功,关注者寥寥无几。现在回想起来,失败的原因应该归结于我的一些不成熟,甚至近乎二逼的想法。在那篇文章中,我得出的结论是“人老珠黄,爱情不在”,“外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约炮成功的几率”。在这里,我不想重新修改我的论调,因为我觉得无论读者承认与否,导演要传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抛开第一部,我想粗浅地谈谈我对第二部《信仰》的看法。我准备直接跳过情节,来谈一下“信仰”。

我相信会有这么一部分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始终坚定不移地坚信着上帝的存在,他们中的很多一部分相信的是“实在”的上帝,比如有一部分人一生都是信仰耶稣、真主,或者释迦摩尼。这样的信仰与其说是信仰一种“精神”,不如说,他们在信仰一种宗教组织。就是说,他们的信仰的基础是“宗教教义”,他们坚信着有一个救世主,他是“全知、全善、全能”的,而且这样的上帝有着人类的长相,有着人类的意志。特别,相对于“全知、全善”,他们更加注重“全善”,他们坚信上帝意志是“全善”的,上帝的子民必须要履行上帝定下的教规。比如在这部电影里提到的基督教义“十诫”。显而易见,这些教义,所谓的上帝定下来的规则,不过是一些先民们定下来的,他们同样也是普通人类。有坚定信仰的人可能会说,这些先民,比如耶稣等等,扮演着上帝使者的角色,他们所定下的教义是从上帝那边传达过来的。可是,反观历史,我们会发现,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历史上很多欲行不轨的人,都在冒充上帝的使者。我想,在中国这样的例子是比较常见的。

因为我们不确定“上帝的使者”是否真的是上帝派来拯救人类的使者,所以贸然相信就带有很大的风险。如果只是“相信”而不去“昄依”,就无需承担风险,而且按照帕斯卡的说法,我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如果他不存在,作为无神论者没有任何好处,但是如果他存在,作为无神论者我将有很大的坏处。所以,宁愿相信上帝存在。这是“帕斯卡赌注”。但是,真正的宗教不容许教徒只相信,而不昄依。如果果真如此,那么按照教义规定,你并不是真正的“信仰上帝”。宗教,就是制定了一些条条框框来限制他的信众。

这样就有一个弊端,很容易出现类似于女主角这样的极端分子。我们姑且用不太恰当的“宗教狂热分子”来形容他们。

据说,在普通人眼中,精神病人的世界是混乱的,但是在他们自己眼中,其他人才是真正的疯子。他们的行为近乎疯狂,语言含糊不清,但是他们相信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世界。我曾听一个医生讲过他的一个病人,在访谈的过程中,病人一直在讲述一个很神秘的事情,从他严肃的表情可以得出他相信自己所讲的事情,但是那名医生从开头就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我们想帮他,但是我们根本无法了解他们的世界,他们的那个疯狂的世界。有一部叫《精神分裂症》的动画就讲述了这个故事。

在这里,我把这些宗教徒比“狂热分子”并不可取,但是他们也有类似的想法。在他们看来他们信奉的东西再合情合理不过,尽管我们认为它是疯狂的。

宗教的信仰有历史、有传统、有地域、有国家、有种族的各种原因。我看到有人评价说,这个女人的信仰过于偏激,是病态的,而我觉得不了解一个宗教的文化,旁观者就无权过问信徒的信仰。这跟上面的精神病人的故事类似,在我们看来一些病态的东西,可能在他们看来就是正常的。这就是信仰的强大所在。我没有能力去评判一个人的信仰是否正确,因为世界上的信仰如此之多,我们拿着去评判对错的一些标准,比如“道德”“伦理”“社会价值观念”,谁又不会说它也是一种“宗教”“信仰”呢?我们拿什么去衡量这些东西的对错呢?回到“全知、全能、全善 的上帝?还是“大对数人对少数人的思想独裁”。

另外,在对上帝的信仰上,除去“宗教信仰”,还有一种就是普遍流行的……,我不知道该如何定义。这类信仰并没有信仰某一个固定的组织,他们相信却有的“上帝”是造物主。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大多数承认我们所在的世界是造物主的杰作,这个宇宙可能就是为人类而量身定做的。他们说,如果你在沙滩上偶然捡到一块手表而且指针仍然在动的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如果果真有这么一块手表,那么一定有一个钟表匠做了它。在这里,钟表匠就是上帝,手表就是人类社会。

我个人也倾向于相信这么一个“上帝”。

对于上面一条我不想再说太多,如果说起来,我的知识储备尚且不够,即便是我现在所说的,可能也有诸多纰漏。它可能会涉及世界是否可被认知,存在的真实性等等问题。如果读者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建议看一些信仰方面的专业性著作。我就不赘述了。

影记

=====================================================

1、这个系列的电影,记录片的痕迹相当明显,这让观众感觉这些事情都是真实的,它不存在雕琢的痕迹,没有因为要讲故事而专门讲述的意思。

2、除非是对宗教喜欢,不建议观看本片,但不可否认这部电影比较安静,故事张力不瘟不火,恰如其分。同样,也就显得“纪实”。

3、西班牙导演把本片列为年度个人十二佳第三,同系列《天堂:爱》位居第四。

《天堂:信仰》观后感(三):信仰与自由

在大多数影迷的印象中,导演尤里西?塞德尔的作品从不回避那些惊世骇俗的题材,比如,性与宗教,以及人性的堕落。和很多有抱负的欧洲导演一样,尤里西?塞德尔对于这些题材的选择只是把它们当做探讨人类精神世界的载体,而非故意卖弄。如同他自己所言,“我从不羞于展示那些人们不敢直面的道德、文化禁忌。但这要和人物与故事的核心有关,否则纯粹为了制造骇人的效果而拍那些场面是很蠢的,也不是我想做的。”

继上一部《天堂:爱》之后,这位奥地利导演交出的这部《天堂:信仰》仍然执着地秉承了他的理念。作为三部曲结构的第二部,女主角安娜-玛利亚是上一部电影主角特瑞莎的妹妹。作为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她几乎屏蔽了一切世俗生活,无心照顾截瘫的丈夫、没有教友以外的朋友、拒绝酒精与娱乐、认为电视中播放的一切充满污秽……安娜-玛利亚的生活就是在工作之后怀揣着圣母像游走在各个住宅区,挨家挨户不厌其烦地敲门,对人们说“流浪的圣母来看望你们了”。她要求后者为这尊雕像提供一个空间供奉,并带领人们一起祷告。这种执着得近乎狂热的做法引来了不同的反应,有人将之拒之门外,有人出于礼貌而应付,有人认真地与其辩论。安娜遭遇了无神论的中产阶层、没有身份的移民、穷困的酒鬼以及底层的失意者。在安娜心中,每一次传教被拒,都象征着这个世界的沦陷以及上帝对自己的考验。

与此同时,她最应该施予帮助与照顾的丈夫却被她厌弃于家中。这个残疾的男人无法接受妻子的古怪举止,更无法忍受对自己的冷漠。安娜在家中每天必行宗教仪式,比如一边演奏电子琴一边动情地演唱圣歌,或者跪在圣像面前,脱光衣服用皮鞭抽打自己。

与媒体渲染的噱头不同,相比于上一部《天堂:爱》对于性的直接描写,这部影片其实克制而冷静。影片中的那些横平竖直的静止镜头让整部电影充满肃穆和死寂的气息。导演尤里西?塞德尔经常将摄影机对准深邃无人的走道和安娜本人整洁得如同无人居住的房屋。这些冷色调的画面和静止的构图完美地映衬着一个狂热者的偏执内心。

尤里西?塞德尔本人以每部电影拍摄前超长的准备时间闻名于电影界,这部电影也不例外。在开拍之前,导演带领着团队抱着圣母像一家一家采访信徒与教会,与他们探讨对信仰的看法,就如同影片中狂热的安娜所做的一样。这直接影响着女主角对人物的塑造,也为影片的真实气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影片中除了对女主角偏执传道的描述,一些细节也透露着导演更复杂的意图。安娜的丈夫被设定为一位不拒斥世俗生活的穆斯林,而安娜本人则在医院工作,她工作时,要操弄着象征科学精神的精密仪器为病人诊疗。而这两个设定似乎都与她的信仰相悖。影片并未直接描述这之间的冲突,但这背后引而不发的尖锐矛盾却更加深刻。在这部沉重的电影中,其实总会穿插着引人发笑的细节,但笑点背后却又都是愚昧与无奈。最终,因为丈夫不堪忍受现状,两人之间爆发了一场肢体冲突。安娜无法理解为何自己如此虔诚还会遭受这样的折磨,她开始用抽打自己的皮鞭打向圣像……

有人说,《天堂:信仰》直面了宗教对人的控制,但实际上,导演想传达的远非如此简单。西方电影中的宗教题材司空见惯,其中很多都并非要证明神的存在与否,更多的是通过影片中人物的论辩与故事的演进激发起人们的独立思考,思索神明与世俗的关系、对于信仰与迷信的界限以及人的自由意志的力量。这才是这类电影真正的价值所在。

《天堂:信仰》观后感(四):《天堂三部曲之信》:狂热的信

寻找天堂的第二部曲是整套《天堂三部曲》中最压抑与发人深省的一部作品。西方的信仰多是强调“天堂”的概念,相信天国的父亲会看顾大地上的人,相信人死后要到天家接受天国的审判,争取更多的福份。于是传教就成为了衡量天国福份的一步,教徒必须要接受传教的使命,才能称为是合资格的使徒。尤里塞德说他希望藉着这系列的电影反思宗教所带来的问题,探讨宗教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也希望反映给他国家的人看。

在《爱》中,他展示了一个狂热的人间天堂,阳光与海滩,性欲与爱泛滥。而《信》的主角则是上一集TERESA的妹妹ANNA。整部电影或许给人的感觉是“敌基督”的,无疑在意大利威尼斯影展时电影也是受争议的。这次在香港看的是亚洲首映,基于文化背景的大不同,相信不会有人群起声讨导演。经常都说的是电影要有颠覆的勇气,带出有别一般的价值观,而不是随波逐流的,需要带领观众到别的层次,而不是平铺直叙,小学生交功课式的。于是,当看过三部《天堂》,自然明白这全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抛开人是否的寂寞,三部作品最主要带出的是“无能爱”的概念。

在影片中的ANNA经常到各家各处拍门向别人传教,她认为圣母会帮助他们找到平安,她遵循上帝的诫命,歌颂他的爱。但当她再遇到她的丈夫,她的爱就产生了动摇,也即是教徒所谓的“试探”。作为一个离教者,对这类作品特别的钟爱,特别是在信仰里头实在有太多不可思义的规矩,是脱离现实的。但笔者并不希望用“敌视”的眼光看待这部电影,同时也不想抵毁宗教的价值。因此,把重点放在对“爱”的层面上。

主人公ANNA为什么踏上宗教的路,这一点无从考究,一个人总有他的自由意志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的东西。认识过一些教徒,他们也像ANNA一样遵守上帝的诫命,因此对宗教描写的这一方面来看,其实没有什么好值得批评的。特别是每个人皆有他自身的价值观,但务求互相尊重。而片中反而着重的是当宗教就像死不断气的跟着你,直到别人反感之时,才明白自己是做错了。ANNA既是一个宗教狂热者,也是爱情至上的。从某方面来看,是她、丈夫与神的争夺战,从另一方面的视角,可以解读为她心灵空虚、寂寞,所以寻求宗教的慰藉。

戏里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张力,里面包含了ANNA对丈夫的爱、对上帝的爱的描写,而戏中其中有一点可以留意的是当两个不同宗教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能否和平的相处。结果这一种和谐的方式并不存在,戏里带出了这种的仇视、彼此的不理解。到底“信仰”是怎样的一回事,上帝的天堂又是否真的和谐包容,有一些答案需要留待给观众。或者看后会有观众感到不安,又或者对无神论者来说是乐事。但当看过《爱》之后,在原本较为狂野、幽默的气氛之后再直接看这部就仿似下了地狱一样。电影的冰冷、两个人仇视但又爱对方的复杂感情、挑战宗教的镜头,一下一下的刺进了观众的心。

在房间里,两夫妻斗智斗力只为捍卫自己的神,圣经里写了这样的一句“除了我以外,不可有别的神”,影片不是旨在要黑某个宗教,只是带出如果是真爱的话,必然可以排除这些人为的万难。而在整个系列里头,无论在镜头还是电影的手法都是一绝的。静止的镜头纪录了房间里的冲突,它是如常的,它是与我们如此接近的。而把信仰放在《天堂》系列中是最好的回应,电影较为严肃,也展开了宗教的另一个面向与带出批判。

至于演员方面Maria Hofst?tter几乎是尤里塞德的御用演员,这一部充份展示出她的演技。而有一些镜头、鞭打自己的身体都是很震撼的画面。电影呈现了阴暗的一面,希望与绝望之间的角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电影也试图把宗教与人生的问题带回给观众,好让观众自行定夺。在三部曲的观影里,是缺一不可,或者这就是导演的心思,天堂旅程,得来不易,更显出了人的复杂性与为何要存在的意义。

文/Dorothy

《天堂:信仰》观后感(五):这不是信仰

如果一种信仰是这样的话,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

女主不是信仰,而是用信仰来逃避现实生活吧。她开始信仰,是从她老公发生意外后。他老公一直说很对不起她,没能满足她(这当然是指性生活)。不然女主也不会对”淫欲“这么关注。

我不懂宗教如何,但是我相信,未能够“修身”,何来感化他人?女主连自己的问题都处理不好,连面对丈夫的问题的勇气都没有。还在她得知丈夫破坏十字架后,把轮椅移走来报复丈夫,这样就是宗教所给人的感化吗?

宗教是信仰,但是女主信仰的不是宗教,而是在逃避。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