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麦方》是一部由林正盛执导,李国毅 / 孟耿如 / 王彩桦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第一麦方》影评(一):走久了就通了
推荐这个电影,倒不是因为电影本身拍得有多好,只是里面几句朴实的话,想要分享给更多的人。
吴宝春不想母亲那么辛苦了,打算放弃制作面包,该做直销,来钱快,来钱多。但是母亲制止了他,她对他说,走久了就通了。
因为母亲的这句话,吴宝春重新回到制作面包的道路上,于是他开始知道了世界上有一种面包是活的;他开始知道同样的秘方,精准的温度控制与时间控制可以让面包更加绵软;玫瑰花瓣也可以做进面包了。这些都是大师级的造诣,这些在他刚进门的时候是无法想象的。他想做世界第一的面包师,一个明确而模糊的目标。明确是因为他知道,从此他不会再走别的路;模糊是因为他还不知道怎么样的水平才堪称世界第一。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会。比如我们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英语就是ABC,进入初中,开始语法,高中更进一步地学习。到了大学,尤其我们进入了英语专业,英语水平的考量更加明确了,大学英语四六级,专业英语四八级,雅思托福,BEC,高口,同传,还有各种字幕翻译,文学作品翻译比赛。学起来更有劲了,更知道自己该把力往哪里使了。
这是一个过程,走久了这条路就走通了,走通了还不是抵达终点了,而是地图在眼前徐徐打开了。每一步走得有底气了。
绝望时,多多回忆自己曾经有过的体验,给自己打打气,那些过往的经历都是你坚持下去的底气。
陈欣玫的爸爸对吴宝春的鼓励也非常有意思,土芒果努力让满树挂满果实,就不会比天生高贵的苹果低级。可不是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并非只有影视明星才光彩夺目,并非只有西装革履才体面。践行着自己的事业,做到极致,都可以万众瞩目。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日本一个机场的清洁工被誉为“日本国宝级匠人”。感觉这样的评比特别好,虽说行行出状元,可是不同的状元收到的待遇却还是有着天壤之别。行行出状元,似乎已经变成一种自我安慰了。给到他们状元应有的礼遇与经济奖励。
冷静下来,迷茫只是因为走得还不够久。
《世界第一麦方》影评(二):电影《世界第一麦方》的笔记与感悟
题记:台湾的电影,总是在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家的温暖。
杭州《都市快报》(2014.01.05)“漫阅读”版,看到 蒋方舟的文章“黑夜中也能健步如飞的人”,特别感动,其中提到了作者今年去台湾时,大街小巷宣传的一部本土电影《世界第一麦方》,于是就有了下文。
首先分享该文中“对话蒋方舟”的最后一个问题。
都市快报:对你个人来说,如果不做文字工作者,你会选择做哪一行?
蒋方舟:很难想象。从事文字工作,对我来说是不二选择。一个人能做什么,大概是早已注定了,每个人都在努力变成他应该成为的样子。
蒋方舟,女,2012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1989年10月27日出生于湖北襄阳。上文是她对大学生的演讲,见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89803f0102enqa.html?tj=1 )
下面是在看电影过程中自己的笔记与感悟。
电影《世界第一麦方》,(台湾,2013)
豆瓣: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0470278/
电影:http://www.56.com/u57/v_OTgwNTYwNzA.html
(一)当吴宝春回家想放弃做面包师,转行直销来钱快的时候,妈妈陈无嫌对他说了下面的话,“把一条路直直走下去,傻傻的,直直地一直走,走久了就通了。”。朴素的话语,和慈济证严上人的话“做,就对了”异曲同工。
(二)后来,宝春跟着阿光师傅学习做面包,为了培养宝春的味觉,阿光带着宝春吃各种美食,当他们到一家面店吃阳春面时,宝春感叹道,“想不到一碗阳春面还这么好吃。”,阿光回答道,“穷人的美食。”,看到这句话特别感动。每个阶层、每个族群,都有权利吃到最好的。饮食如此,教育也如此,每个国民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芬兰的教育,能够做到No Children Left。(《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766443/ )看起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政府需要投入很多人力与财力,但正因为“不放弃任何一个小孩”,才使得整个芬兰的教育差距极小,而减少了小孩长大后由于被放弃而吸毒、抢劫等社会成本。
教育是最贵的,也是最便宜的。
(三)兴趣与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正如大学同学为了认识游戏中日文单词而去查日文词典一样,宝春也开始了新的征程。“跟着阿光越学越多,越知道自己的不足。要学的还很多。欣枚,为了看懂日本的烘培书,我开始学日文了。”(台词47-59min)
(四)当哪一天,“顶尖的钢琴家”和“顶尖的面包师”获得同样尊重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平等了。记得昨晚看《芬兰教育给教师和父母的45堂必修课》(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863909/ ),第02篇“医师和厨师一样伟大”一文(第19页),可以一窥芬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文化。
------------------
芬兰专栏作家席马能(Pekka Himanen)于2007年9越在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上所写的一篇文章,其中记录了一段芬兰前任总理,后来当了总统的凯寇能(Urho Kekkonen)与一位清洁妇人(作者席马能之母)的对话:
一晚,清洁妇人正在打扫总理的办公室,总理突然回来了,让妇人一时慌张起来,但总理却说:“很抱歉,我打扰你的工作了。”
凯寇能总理又继续说:“芬兰能有今天的成就,正是因为有像你这样愿意全心投入、奉献于工作和家庭的人。”
他如此平等地对待这位妇人,让他长期以来的梦想得以实现:“我身为人的尊严,就是希望能够获得逼人平等的对待。”
专栏作家席马能所写的原文是这样的: ...I'm sorry that I have interrupted your work like this. he said, continuing, It is people like you, who put their heart to both their work and family, that makes Finland what it is He treated her as an equa, fulfilling the dream she had always shared: I dream that my dignity as a human being is recognized. Financial Times, Sept, 2007
------------------
(五)“面包无国界。如果真的有心,就到日本来吧。”(台词66-67min),这样的心胸,真的只剩下感动。
宝春到日本,“师傅,你如何能坚持做一辈子的面包?”,日本师傅答道,“那是因为……我热爱面包。面包就是我的生命。”(台词69-71min)
《世界第一麦方》影评(三):家和爱情的面包
很多时候看电影只是看,以局外人的角度看故事里的人们,现在离家了,更能体会到对家的亲情了。
青春、梦想、家人、爱情。故事题材很老套,但是打动我的心。想要好好照顾家人的心情,活的面包回甘的味道,一次次不懈的挑战,对喜欢的人的想念,终于站在喜欢人面前的激动以及不可能的现实。
天生下来我们都不一样,有的是芒果有的是苹果。天生下来我们也一样,除了外在的不同,我们都有一样的心。芒果和苹果没有谁高谁低,不信尝一尝你就知道了。
吴宝春麦方店,一定要去尝一尝 酒酿桂圆面包和荔枝玫瑰面包的味道,因为那是家和爱情的味道啊!
《世界第一麦方》影评(四):平淡的个人成长日志
看完已经凌晨一点
说实话不是一个很爱看电影的人,为了李国毅看的。
满满的台式小清新,常见的湾湾温情,不是大制作,也不是特别好。比较像一个人的成长日记,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讲讲想要告诉大家的故事。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矛盾冲突。(因为在看的时候自己一直在脑补冲突,总有不好的预感,但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事情)
看完觉得睡吧睡觉,一直往前走路会走通的。看完之后还是会有小温暖小感动,毕竟男主为了爱情为了母亲为了自己一直在努力。而且真的很想去尝尝那个面包,也想去看看李国毅。
话说回来孟耿如的眼睛不要太大了吧,还有假发造型真的很尬啊。2017来看2013的电影是我不能理解吗
《世界第一麦方》影评(五):爱的面包魂
听同学说这是家世界比赛第一的面包店,虽然没有吃出太大的不一样,但还是听推荐我去看看的。昨天下午便去在吴宝春面包店排了很久的队伍,还是没有买到酒酿桂圆面包。高雄市民每天都很多人买,面包店也就日日门庭若市。
在店里逛了一会儿,看到“陈无嫌凤梨酥”,原先以为是什么大师的产品,店员说那是宝春妈妈的名字。瞬间想到电影里,宝春说“凤梨是贫穷的味道”。用这样的方式来缅怀母亲,有点心酸,有点伤。
在台湾已经待了3个月,越来越感受到人们的温良恭俭让,不张扬,不喧哗,支持每个人的决定,坚持地走下去。越来越觉得“猪突猛进”这个词来形容日本和台湾再适合不过。“把一条路直直地走,傻傻地走,这就是我们傻人的方式。”
我喜欢的是电影中,宝春他们夜晚做面包,享受那种纯粹的快乐和单纯。喜欢整部电影平平淡淡的叙述,却讲述了几经波澜、未忘初心的历程。喜欢宝春向同行面包师请教、向日本面包大师求教的执念和单纯,然而人们也会被感动到,转而帮助起他。
“你为什么要向我求教?”
“吃你的面包会感动”
“好吧。我教我。”
“哎,你为什么教我?”
“也许我也被你感动了。”
对于占了电影极大篇幅的爱情叙述,无论从情节、手法上看,都算平庸。但这部电影并不能用苛刻的艺术表现标准来衡量,更像是,一个人默默成长的心灵史,爱情在宝春心中占了极大的位置,因而用自传电影作为送给欣玫的情诗。我被感动到的,是从头到尾一以贯之的平淡和在地色彩,隐隐的反抗的力量,在与单纯的想法相违背的时候宁可放弃现有的一切。于是会从鹿港到台中,从台中回高雄,又去日本追求更好。
在与台湾人的接触中,越发感受到大陆的凌厉、压力与沉重。生活驱赶着走,别无选择。野心很大,未来总是盘算了很多步。然而台湾真正让我防空了一切,真正去相信每个人的天性善良。比如我借同学的笔电,她立马就给我了,全然不怕我可能看笔电里存储的秘密。比如比赛,同学会说你也来啊,欢迎陆生参加。等等。然而陆生?曾经临时通知,2小时候我要交正装照,便向室友借白衬衫,好说歹说也不答应。向台生一问立刻送寝室来了。比如我在犹豫一场演出要不要看,陆生各种胡说八道的诋毁,明明自己也未曾看过,却偏要来阻碍我的判断。很多时候我会莫名其妙陆生的行为到底出于什么考虑,总之,在交换的时间里,和陆生是越走越远了。
咬一口“陈无嫌凤梨酥”,记住这个味道。当日后回想起全家、肉燥、踢馆、夜市的时候,我会缅怀这段,意外的返璞归真的时光。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
